“杀穷人,睡姑娘!”一个土匪居然如此叫嚣。
1946年,杜尔伯特草原,匪首王克复,这个坐拥千头牛马、九房姨太的“土皇帝”,袭击我军区政府,残忍虐杀干部群众,犯下累累罪行。
对于这样的恶匪,时任22团团长的王良太,在战前动员会上点明敌情之险恶:“打蛇打七寸,首先要打王克复,讨还血债!”
这场战斗将如何展开,这位团长又有着怎样的传奇过往?
铁血悍将
1917年,王良太出生于四川巴中县斯连乡一个农民家庭。
为了活命,他不得不到地主家放牛、看庄稼,尝尽了人间冷暖。
后来,他好不容易在一家染坊找到一份小工,靠着微薄的月薪,艰难度日。
1932年,红四方面军来到了通江,对旧社会深恶痛绝、渴望改变命运的王良太,毅然在1933年初报名参加了红军川陕保卫营。
同年6月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在川陕苏区残酷的反“三路围攻”和“六路围攻”战斗中,年轻的王良太作战勇敢,不惧牺牲,很快从普通战士,成长为红三十三军98师294团2营1排长。
1935年3月,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。
这支历经磨难的部队,在同年6月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。
会师后,王良太被调入中央红军部队,同年9月,红军面临一道几乎难以逾越的天堑,腊子口。
此地地势险要,两侧绝壁耸立,仅有一条狭窄通道,国民党军鲁大昌部,凭借坚固工事和猛烈火力,严密封锁了红军北上陕甘的唯一通道。
9月20日,王良太被任命为突破腊子口的第一突击队队长。
临战前,毛泽东同志亲自与陈光、肖华、杨成武等领导一同看望了突击队员。
面对领袖的殷切嘱托,王良太深感责任重大。
战斗打响,他身先士卒,率领突击队在敌人密集的火网下,迎着如雨的子弹和手榴弹,向敌阵地发起决死冲锋。
战斗异常惨烈,突击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倒下
王良太本人身中数弹,血流如注,但他以惊人的意志力坚持战斗,直至与另一位幸存的战友一起,顽强地配合后续部队,最终撕开了腊子口的防线,为中央红军打开了北上的生命通道。
伤愈后,王良太继续在中央红军中战斗。
1936年底,王良太调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排长,在与阎锡山精锐"满天飞"部队交火时,他率全排勇猛突击,一举缴获三门山炮,这些重武器后来成了延安炮校的建校基石。
因战功赫赫,他很快升任连长,在曲子镇、城子镇等战斗中屡建奇功。
特别是在山城堡战役中,他带领连队与敌军展开惨烈白刃战,最终俘虏八百余人,其骁勇之名传遍全军。
抗战爆发后,王良太所在部队整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。
平型关战役中,他率领四连110余名战士与板垣师团血战终日。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,全连官兵前赴后继,最终仅剩30余人仍死守阵地。
1939年他升任营长,在苏鲁豫皖战场大显身手,曾组建80多人的自行车侦察队,化装成百姓神出鬼没打击日伪。
1941年调任新四军第三师21团团长期间,他率部顽强阻击日伪进攻,成功掩护军部转移。
1945年阜宁战役中,他指挥22团先阻援军再破城池,连克要地大蒲桥,再获军部嘉奖,这位从红军时期就敢打敢拼的虎将,在抗战烽火中愈战愈勇。
决胜东北
1945年秋,根据中央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方针,王良太奉命率部从苏北根据地出发,部队日夜兼程,跋涉3000余里,于年底前挺进东北。
此时,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并不平静,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草原地区,一股以匪首王克复为首的武装势力,正严重威胁着新生政权和百姓安全。
王克复本是当地大牧主,拥有大量牲畜和土地,生活奢靡,东北光复后,我军曾任命他为旗保安大队连长,试图争取他。
但他被国民党特务陈国良蛊惑,秘密接受了“杜尔伯特保安大队”中队长职务,开始扩充武装,网罗亡命之徒,并在杏树岗修筑了坚固的堡垒。
1946年8月16日,王克复公然率80多名土匪袭击我军区政府,残忍杀害区委干部韩振雄等多人,甚至对女工作人员实施暴行后杀害,犯下滔天罪行,并嫁祸我军,激起了新四军三师八旅官兵的强烈愤慨。
时任三师八旅22团团长的王良太,肩负起了讨伐王克复的重任。
1946年8月19日,在旅长宋康的统一部署下,战斗打响。
杏树岗易守难攻,王克复在丘陵上修筑了高达三米、厚达两米的围墙,围墙外更是在夜间秘密挖掘了三道宽六米、深五米的壕沟,沟底插满削尖的竹签,上面覆盖伪装,极难察觉。
四周还筑有大量炮台、碉堡和掩体,构成了严密的交叉火力网。
8月19日凌晨,王良太指挥部队隐蔽占领了杏树岗四周高地,架设机枪阵地,准备拂晓攻击。
但土匪的流动哨还是发现了动静,王克复立刻进行疯狂动员,再次以女儿、姨太太甚至草原上的姑娘作为赏格,刺激匪徒顽抗。
天刚亮,我军发动进攻。
先是迫击炮轰击寨墙,随后冲锋号响起,骑兵战士们挥刀冲锋。
冲在最前面的骑兵连人带马纷纷落入伪装的深沟陷阱,被竹签刺穿牺牲。
土匪趁机从寨墙上向下射击投弹,我军第一波攻击严重受挫,付出了不小的伤亡。
王良太与宋康旅长分析后,决定改变战术。
当天夜里,我军集中十余门迫击炮和重机枪,猛烈轰击杏树岗西南角的炮台,压制敌人火力。
炮击之后,步兵发起冲锋,虽然一度冲到围墙下,却遭到土匪精准射击,特别是王克复持双枪的大女儿,和守卫西北角炮台的悍匪“双枪阎罗”傅金生等人,火力凶猛,造成我军包括二连连长杨华在内的多名指战员牺牲。
杨华是一位1932年参军的老红军,他的牺牲更激起了战士们的怒火。
面对顽敌和惨重伤亡,王良太命令将数挺重机枪,推进到距离寨墙仅三十多米的草地前,实施抵近压制射击。
在副班长带领下,机枪手们集中火力猛烈扫射西北角炮台。
持续十几分钟的密集火力终于将炮台内的土匪歼灭。
战士们迅速攻占炮台,并立即架起机枪向东北炮台射击,那里的敌人猝不及防,很快也被我军夺取。
两个关键炮台失守,王良太果断下令总攻。
冲锋号再次响彻战场,战士们奋勇翻过围墙,冲入寨内。
眼见大势已去,王克复和女儿企图骑马突围,但王良太预先在寨口部署的一个班成功拦截,王克复被密集子弹击毙。
其女试图持双枪顽抗,被我军神枪手击毙,失去炮台支撑的土匪迅速崩溃,被逐一消灭或俘。
功勋永续
新中国成立后,王良太的军事生涯迎来新的任务。
1950年7月,115师奉命调回东北,并于同年10月20日作为首批入朝部队之一,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
在朝鲜战场上,王良太指挥115师参与了解放平壤、攻克汉城等重大战役。
1952年4月,他升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,继续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。
1953年7月,朝鲜停战协定签署,王良太随部队凯旋回国。
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,国家建设进入新阶段,同年,王良太接到了新的使命:负责组建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。
这期间,他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兵部队的组织建设、训练管理和技术发展之中,为新中国工程兵这一重要兵种在东北地区的建立、发展和正规化建设,倾注了大量心血,做出了扎实的、奠基性的贡献。
在此期间,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。
1960年6月下旬,军区工程兵部队开展“两忆三查”(忆阶级苦、忆民族苦,查立场、查斗志、查工作)教育活动。
王良太按照惯例,深入基层蹲点,这次他来到了工程兵第10团,在团里了解情况时,他注意到运输连一位名叫雷锋的新兵。
雷锋出身贫苦,入伍前在鞍钢工作就是模范,入伍后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,工作极其积极主动,生活节俭,经常默默无闻地帮助战友和群众,在连队里口碑很好。
王良太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年轻战士身上具有的典型潜质。
他专门抽出时间,与雷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长谈,详细了解了雷锋的身世、经历、思想和工作情况。
这次谈话给王良太留下了深刻印象,他提醒运输连的干部,要重视对雷锋的培养教育。
1960年10月末,工程兵第10团党委向王良太和军区工程兵党委,呈报了一份关于雷锋先进事迹的材料,题为《不忘阶级苦,甘当革命螺丝钉》。
这份材料引用了雷锋日记中的一些话,比如“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,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,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,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。”
王良太认真阅读后,认为雷锋的事迹非常突出,其立足平凡岗位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普遍的教育意义。
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情况,他再次亲自到第10团蹲点,近距离观察雷锋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现。
经过这次细致的考察,他确认雷锋的事迹真实可靠,经得起检验,是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值得全军学习的优秀典型。
在他的亲自关心下,入伍仅一年的雷锋被破格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不久,王良太将雷锋带到沈阳,让他给军区工程兵机关全体干部战士作了一场报告。
雷锋朴实感人的报告在官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雷锋的事迹迅速传遍沈阳军区,并最终通过新华社等媒体传播到全军全国,雷锋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时代楷模。
1991年3月,王良太在辽宁大连逝世,回顾王老一生,从巴蜀贫家少年到长征尖兵,从抗日烽火到解放战场,从朝鲜前线到工程兵建设一线,再到发现雷锋这一闪光点,贯穿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程。